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通过鉴定

时间:2009-07-10    作者:管理员    点击:2600次
——识别问题农产品有了火眼金睛

 

  不少人认为我国茶叶里的铅是由于茶农种植中过量喷洒农药所致,而有关专家在南方某地发现,茶叶里的铅主要是汽车尾气和煤灰造成的。这是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研究的成果之一。该项目不仅建立了茶叶、水稻、蔬菜铅污染源的解析技术和相关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发现污染物来源,还创新性地利用牛(羊)尾毛,建立了肉牛(羊)等大型动物个体溯源和电子标签溯源在内的一系列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体系及查询平台。6月28日参加该项目鉴定的专家认为,该研究创新性突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将该技术完善后在重点产业加快示范和推广应用。
  污染物溯源技术是指以调查危害物来源或取证为目的的追溯技术。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东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研究,通过分析我国肉牛主要产地的牛组织的同位素、矿物元素、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等,确证牛(羊)尾毛可作为建立肉牛(羊)同位素溯源数据库的材料,从而建立了肉牛肉羊同位素溯源判别模型及技术系统;该项目通过猪肉和猪血样品中DNA指纹特征的匹配研究,确证了利曼/SPAN>DNA指纹分析技术进行个体识别和追溯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猪个体的DNA指纹识别与溯源技术。该项目还以牛、羊、猪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等研究,建立了大型动物个体虹膜识别技术。作为基本的追溯手段,食品全程电子标签具有跟踪与溯源的双重作用;为此,该项目集成食品分类技术、食品代码技术、条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建立了食品全程电子标签溯源技术体系,为每一件食品提供单独的识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构建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食品供应链,实现了食品供应链透明化。
  该项目的主持人、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所长魏益民研究员对记者介绍说,我们的技术,首先是能够确定食品的产地是哪里的,能鉴别假品牌、假标签;其次,可以发现谁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找出污染源头,不至于出了问题“滥杀无辜”;第三,能和网络结合,让消费者利用手机等设备在网上及时查阅食品的信息;比起现在的普遍使用的商品条形码,我们的电子标签增加了食品安全的信息,对广大消费者有实用性。本研究成果能提高各级政府对食品生产信息、原产地保护产品和“问题食品”召回的监管;有助于刑事案件的侦破或取证;能推进国家对食品工业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民日报 钟燕平)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