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引领趋利避害夺丰收

时间:2009-01-22    作者:管理员    点击:5793次
    三农在线  在前不久召开的2008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一大批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的成果,格外引人注目———气象专家和农业专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指标,划分了不同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专家还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确定了各种作物适宜的种植模式;他们加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农业防灾减灾提出了科学依据;为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气象科技保障。
  根据气候指标划分适宜种植区域
  亚麻市场前景广阔,其适于在温润的气候种植,要求昼夜温差小和长日照;需水的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可是云南省大理州的海拔差异悬殊,气候差异显著;其亚麻生长季为冬季,与北方正好相反。大理州气象局的李建美等引进北方春种的亚麻,在该州的四县(市)进行了试验,从而确定了“最适宜种植”的地区(22个乡(镇)和“适宜种植”的49个乡(镇)。他们认为,只要在这些地区对亚麻进行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就能实现亚麻的优质、高产和高效,促进了亚麻生产在大理州沿着优质、高产、高效的道路发展。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黄淑娥等近年对江西的油菜集中种植区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油菜气候区划的指标;并以此为根据对鄱阳湖区的油菜进行了区划。他们确定,鄱阳湖区除湖边的滨湖区及湖区的南部外,其余地区均为油菜种植的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而鄱阳湖区北部的丘陵为油菜种植最佳区。
  分析气候特点确定适宜种植模式
  秦岭淮河以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区山东省日照市的茶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被誉为“江北第一茶”;但日照“小冻年年有,大冻三年有两头”,造成引种的茶树减产。五莲县气象局的朱秀红等通过分析统计日照市30年的气象资料及茶树受冻害资料,发现了越冬期时造成日照茶树冻害的气候原因,提出了选择避风向阳的地形引种和选育茶树良种、营造防护林、越冬前和越冬期间喷保温药剂以及“合理采摘、适时封园”等预防茶树越冬期冻害的措施。
  种植生姜能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安徽省岳西县的气候、光照、雨量和土质均适宜生姜生长;但当地传统的生姜种植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安庆市气象局的江大纯等人发现岳西县的降雨多,但年际间变化较大,常有秋旱或伏秋旱发生;遇到干旱少雨,生姜虽可存活,但生长不良,产量大减,品质变劣;遇有连阴雨或洪涝,生姜发芽出苗变慢,根系发育不良,甚至引发姜瘟病,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近年,江大纯等人为此在岳西县进行生姜科技扶贫试验,总结出了生姜的立体栽培的思路,他们在岳西县田头乡的生姜地里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或间种黄瓜、豇豆等需搭架牵藤的作物遮阴,有效地改善了地里的温热等小气候条件,显著地提高了生姜产量。
  麻竹繁殖能力强、生长快、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可是云南省对其的气候适应性分析研究不多。瑞丽市气象局的许建平等分析了瑞丽市近50年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比较了瑞丽麻竹的生长气象条件与其原产地广东省的差异,发现麻竹可以在瑞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开发。由于麻竹各物候期对水分要求的不同,他们提出要“春湿、夏排、秋灌、冬控”,才能保证麻竹早产、丰产、稳产,为瑞丽规模发展麻竹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加强风险评估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比较严重,玉米的优质高产受到较大威胁;农业及植保部门的有关科研人员已大量研究过玉米螟的生长发育规律,但没有研究玉米螟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袁福等人确定了玉米螟各个发育期的起始温度、适宜温度、不适宜温度等指标以及各个玉米螟发育期的适宜、不适宜的降水量和湿度等指标,建立了吉林省玉米螟发生的气象适宜程度等级预报方程,并在2007年成功地进行了预报,促使农业部门提前防治玉米螟,减少了损失。
  以往对棉铃虫危害期的气象条件研究较多,对棉铃虫虫源形成期的气象条件研究较少。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局的吴建河等人按照棉铃虫的繁育规律,将棉铃虫的周年活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阶段选取了有昆虫学、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组成“棉铃虫气象指数”,建立了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和分析、评价指标,在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河北省巨鹿县有串枝红杏8.1万亩,亩收益可达2000余元。但是杏树由于花期早,极易遭受晚霜冻的危害,遇到晚霜冻就减产严重。邢台市气象局的钱瑞贞等在调查“逐年气象要素”的变化后发现,历史上串枝红杏开花期发生严重冻害的3年都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他们据此提出,要强化晚霜冻的预测,改变传统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手段,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区域作业点,为夺取杏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