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作为国家唯一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多年的探索,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落了地,惠了农;让人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在创造“农民幸福生活”中的支撑力量。
科技支持 快速发展
人均纯收入从四五千元翻跃到目前的近万元,生活在陕西杨凌西小寨村的农民仅用了两年。但在村支书荆卓平的眼里,“这还不算个啥”。
农民日子过得好不好,干了20年村支书的荆卓平近日说,这有个“指标”:看村子里垃圾的数量和成色。
“过去一个礼拜也就拉两三辆架子车,基本都是菜叶菜梗,现在一两天村子里的垃圾箱就满了,而且多是各种商场和超市的商品包装盒。”荆卓平说,这种变化也就是这三两年间的事,杨凌示范区成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飞跃的速度有点 “出乎想象”。
美国、埃及的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科技部、农业部领导也频频到访这个村子。当然,荆卓平对此另有理解:“他们看的不是我们这个小村子,而是看中国的三农问题。”
这里只是杨凌之一隅。陕西省副省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姚引良说,杨凌作为国家唯一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为中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树立一个可复制的样板。
设施农业 贡献过半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三年前的3倍多,设施农业贡献率超过一半。
最新发布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陕西省11市区中,杨凌示范区再次以24.1%的增幅稳居全省之首,绝对值仅次于西安,达7128元。
事实上,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前,杨凌是传统农业一统天下,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小麦、玉米等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17元,2007年达到4210元,年均增长10.3%,远低于陕西省15.2%和全国13.5%的水平。
仅仅两三年时间,杨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中等水平一跃成为全省“领头羊”,不能不令人感慨。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介绍说,杨凌示范区提出“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启动建设杨凌所有耕地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大手笔“依托产业搞好示范,围绕示范做大产业”。
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就是设施大棚,于是编了一句顺口溜:“大棚菜,人人爱,家家户户把楼盖。”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到2008年,西小寨、斜上和新集三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0—400元,年均增幅一直徘徊在11%左右。2009年到2010年,三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5137、5031、4528元增加到 9164、10537、8173元,年均增 加 2196.3元 、 增 长38.6%,增幅是三年前的3倍多。
2008年以来,人均年增加1000元以上。以斜上村为例,设施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24.8%增长到2010年的50.9%,设施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结构调整 拉长产业链
从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到销售、加工、储存、物流的全产业链,使得农作物单位亩产值三年增长了125.7%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覆盖研发、种养、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的蔬菜、苗木、小麦良种、生猪和肉牛等八类产业,长期以来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一统天下的杨凌农业产业局面迅速被打破。”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告诉记者,杨凌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开始了深刻的调整。
当地村子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新集村、斜上村与陕西省果树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由省果树中心提供葡萄、猕猴桃优质品种,并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杨凌赛德高科公司专门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和加工,斜上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两年来,园区共引进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了上到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下到销售、加工、储存、物流的全产业链条,使得杨凌的农作物单位亩产值从2008年的1908元增加到2010年4306元,增长了125.7%。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