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时间:2009-02-27    作者:管理员    点击:2551次

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为依托,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完善生猪生产市场预警体系,把握市场周期性波动规律,促进我国生猪及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发挥生猪优势产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我国现代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安全。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不同地区的生产、区位和市场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定位,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猪肉消费需求,以质量安全和区位优势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城市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充分利用我国猪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特色猪肉及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
  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推广健康养殖,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指导生产,对投入品、饲养、加工、销售实行全程监管,全面提高生猪及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对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生猪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提高生猪生产的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选择沿海地区生猪产区、东北生猪产区、中部生猪产区和西南生猪产区共19个省(区市)的437个生猪养殖基地县,进行重点建设。到2015年,优势区域生猪出栏达到4.0亿头,年均递增3.4%,猪肉产量3240万吨,年均递增3.5%。其中,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50%以上;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公斤。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猪供应能力满足生产需求。优势区域生猪的调出量达到2.4亿头,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实现国内市场产销的紧密衔接;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优势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借鉴美国依托粮食资源、丹麦发挥技术优势成为生猪生产、出口大国的有益经验,我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选择的依据是:饲料资源优势。粮食资源丰富或饲料工业较发达。
  生产基础优势。生猪生产水平高、规模大、具有较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且相对集中连片。
  市场竞争优势。商品率高,外销量大,区位优势明显。
  产品加工优势。加工业基础较好,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二)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依据,选择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中部地区的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5省(区市),共19个省(区市)为优势区域。
  沿海地区生猪产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的55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靠近港澳、东南亚等传统猪肉贸易地区,种猪产业基础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商品猪在港澳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发展的重点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同时发挥种猪生产优势,建立出口猪基地,增加出口。
  东北生猪产区。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3省的30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生猪加工业相对发达,双汇、得利斯、金锣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东北建立猪肉加工企业。发展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的供应,努力扩大对俄罗斯的猪肉出口。
  中部生猪产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的226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为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和粮食产区,主要特点是粮食资源丰富,生猪生产总量大,调出量大。不但区内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且邻近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大。发展重点是进一步转变传统养殖方式,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扩大屠宰加工能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开发利用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培育特色优势,立足于扩大本地市场,确保大中城市销区市场供应。
  西南生猪产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区市)的126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西南地区也是我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大多数地方是丘陵山区。发展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猪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改善生猪良种化水平,确保本地区消费的同时,努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增加农民养猪收益。
  建设重点
  按照生猪优势区域建设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目标,重点进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养殖基地、质量监控体系和龙头企业等的建设,全面提高优势区域的生猪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完善现有种猪场,提高种猪质量,通过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的配套建设,形成以省级为主体的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种猪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扩大,开展种猪测定、拍卖,建设种公猪站,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促进联合育种,提高种猪质量和供种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场三站”,即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资源场的建设和完善、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站、省级人工授精中心站、县市改良配种站的建设。
  (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
  按照“统一标准、规模饲养、提高质量”思路,建设一批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大户,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提高基地县(市)生猪生产水平,实现生猪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实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一是标准化体系:建立生猪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兽医卫生操作规程、猪肉质量标准、猪肉制品质量标准和加工标准等。
  二是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完善19处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重点对生猪及其产品的瘦肉精、药物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进行监测。同时,基地县配备瘦肉精、药物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和相关试剂,提高基层检测手段。
  (四)龙头企业
  对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扩大猪肉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配套建设储运系统和环保设施。
  (五)数据库平台建设
  对重点生猪养殖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确定固定监测点,建立全国生猪生产定点监测制度,切实做好生猪生产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猪生产基础数据,做到数据准、情况明、底数清,对生猪生产形势进行分析和预警,合理指导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

 

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区域布局
  (一)区域布局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饲草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草原、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资源载畜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二是产业优势。肉羊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肉羊存栏量35万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市场运销条件较好。三是增长优势。肉羊养殖经济收益显著,农民养羊积极性较高,肉羊养殖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集中连片。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二)区域划分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保留原有中原产区、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3个肉羊优势区域,增加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养羊县。在分析近年来各地肉羊生产发展和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选定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3个优势县。本规划的肉羊优势县2007年羊肉产量1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8%。优势区域县选取结果见附表。
  (三)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中原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7省共56个县(市、区、旗),其中河北南部6县,山西东部4县,山东11县,河南26县,湖北北部7县,江苏和安徽各1县。
  区域定位:本区是肉羊生产和消费集中区域,重点发展秸秆舍饲肉羊业,主要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提供优质羊肉产品。
  主攻方向: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着重对黄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加大推广杂交改良、秸秆加精料补饲高效饲养技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肉羊生产。大力推进三元种植结构,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6省区的32个县市。
  区域定位:以发展高档肉羊生产为主,除满足本区和周边市场需求之外,可向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
  主攻方向:加强良种肉羊推广,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圈养和精饲料补饲增产配套技术,推广羔羊育肥技术,实现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栏,提高出栏率。推进肉羊生产标准化进程,建设高档肉羊生产基地,引导肉羊生产向饲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质量安全化、管理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西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含生产兵团)、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44个县市。其中新疆(含生产兵团)22县,甘肃12县,陕西7县,宁夏3县。
  区域定位:本区是传统肉羊生产区域,但不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要重点进行品种优化,发展无污染优质羊肉生产。羊肉生产应以清真产品为主体,在确保本区消费的前提下,以中东和西亚地区市场为主,提高羊肉出口量。
  主攻方向: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确保草原生态有所改善。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地,建立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在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棚圈建设,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半舍饲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栏率。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创建民族特色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
  西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庆、贵州5省市21个县市。其中四川7县,云南2县,湖南5县,重庆4县,贵州3县。
  区域定位:以山羊养殖为主,在满足我国南方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亚羊肉市场。
  主攻方向:加大保护地方优良品种力度,加快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为肉羊养殖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做好肉羊疫病综合防治,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羊肉质量安全。
  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是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
  (二)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建立现代肉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内养殖户建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予以支持。
  (三)建设一批舍饲半舍饲基础设施,重点对饲养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在饲养设施设备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如:青贮窖和草料棚建设,切割揉碎机等牧业机械购置等。
  (四)加大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力度,重点鼓励优势区域增加青绿饲料生产,采取多种方式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原料来源。
  (五)加强加工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活羊交易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根据运输半径合理布点,在优势产区建立肉羊交易市场,便于活羊流通和交易。

 

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市场优势。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奶类消费稳步增长。资源优势。区域内气候条件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生产基础条件。基础优势。区域内奶牛存栏量较大,基地县(团场)奶牛存栏在3000头以上,牛奶产量在1万吨以上;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繁育体系较健全;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工优势。区域内具有在国内领先的乳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依据,选择大城市郊区的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华北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西北的新疆、陕西和宁夏13个省(区、市)的313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作为奶牛生产优势区域。
  京津沪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17个县(场)。2007年,17个县奶牛存栏33.9万头,牛奶产量13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和4.1%。该区域乳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牛群良种化程度高,部分农场的奶牛单产水平达到8000公斤以上。但环境保护压力大,饲草饲料资源紧缺。
  ———主攻方向。巩固和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科学管理体系,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育种选育水平,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发展目标。稳定现有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平均奶牛单产水平,从现在的6500公斤提高到750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挤奶和规模化养殖;加快奶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保障城市市场供给。
  东北内蒙古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三省(区)的117个县(场)。2007年,117个县奶牛存栏471.1万头,牛奶产量1332.1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6%和41.7%。区域特点是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成本低,奶牛群体基数大,但单产水平不高,分散饲养比重较大,与主销区运距较远。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奶牛大户(家庭牧场)、规范化养殖小区、适度规模的奶牛场,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奶牛场,尽快改变分散、粗放饲养比重大的不利局面,通过政策、技术、服务等综合手段,引导奶业生产尽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奶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稳定增长奶牛数量,着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73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2700万吨,年均递增8%;平均单产提高到6300公斤。
  华北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4省的111个县(场)。2007年,111个县奶牛存栏294.2万头,牛奶产量654.9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6%和20.5%。该区域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加工基础好,但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奶牛改良与扩群任务比较繁重。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尽快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加工业基础,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540万头,年均递增7%;牛奶产量达到1700万吨,年均递增10%;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3700公斤提高到5500公斤。
  西北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的68个县(团场)。2007年,68个县奶牛存栏250.9万头,牛奶产量352.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4%和11.1%。该区域特点是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但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荷斯坦奶牛数量少,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奶牛场;着力改良品种,大幅提高单产水平;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发展目标。发展特色奶业,大幅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39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800万吨,年均递增9%;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1400公斤提高到3300公斤。
  建设重点和主推技术
  以奶牛良种繁育、奶源基地、生鲜乳质量标准和检测、奶业预警信息体系为建设重点,主推奶牛群体改良、奶牛高效繁殖、标准化规模饲养、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奶牛疫病防治、生鲜乳质量控制、奶牛小区(场)经营管理等七大类技术。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的确定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场、区位、肉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源优势。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三是产业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本期规划拟涵盖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优势区域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县市。2007年,优势区域207个县肉牛存栏占全国的35.0%,牛肉产量占40.7%。
  (二)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中原肉牛区
  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4个省的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132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40万亩左右。
  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中原肉牛区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东北肉牛区
  基本情况。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
  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牧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西北肉牛区
  基本情况。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
  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南肉牛区
  基本情况。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
  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该区域目标定位为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主攻方向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增加饲料饲草产量;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人工授精站,逐步建成现代肉牛繁育体系。加强基础母牛供应能力建设,形成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
  (二)完善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适应各优势区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牛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牛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建立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培育和推广适合各优势区光热条件的优质高产牧草,研制出能延长青饲料保存时间、延缓青饲料养分损失、经济效益显著的无公害绿色添加剂,以及与各种青贮方式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开发肉牛专用安全饲料添加剂和精料补充料,改变传统饲料结构。中原、东北和西南优势区要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西北优势区应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适度建设人工草地。
  (四)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强加工副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体系,规范牛肉及活牛市场,逐步建立完善以质论价制度。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