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好国家财政支农资金

时间:2014-01-22    作者:管理员    点击:7719次
        ○ 6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5.85万亿元,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需要地方配套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

  ○ 只有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才能迈上新台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支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 高】

  农业补贴更精准

  我国政府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从2008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5.85万亿元。财政支农资金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因此,如何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就成为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提高农业补贴精准性。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与粮食生产不完全挂钩,不利于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新增补贴应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者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有助于提高农业补贴的使用效率。

  【改 进】

  配套资金并非多多益善

  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粮食总产量,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承担着核心作用。然而,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加快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都需要地方配套项目资金,国家财政支持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一号文件提出,要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这有助于减轻农业大省和农业大县财政压力,增强投资农业的能力。

  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说,在加大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应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发展粮食加工业。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有利于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保护生态、美化田野、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未 来】

  现代农业唱主角

  今年一号文件把支持保护农业的重点放在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以及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老化失修严重和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将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存在多头部署、重复支持、相互封闭等现象。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可以防止科技资源多头重复部署,实现科研成果开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使用效益。

  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推广一批高产、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这就把现代种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快地推动农业生产由手工劳作向机械化发展。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