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为扶贫贡献“农科力量”——市农业科学院扶贫工作纪实

时间:2018-07-20    作者:管理员    点击:2288次
      本网(蒋辉胜 贾攀)讯    大山深处送春风。2015年,襄阳市农科院成立扶贫工作队,进驻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给该村的乡亲们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三年来,市农科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由副院长挂帅,人力物力财力一起上阵每年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扶贫工作队创新扶贫机制,充分利用农科院的科研力量以及服务“三农”的天然优势,争当科技扶贫的样板、助推山村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市农科院做好扶贫攻坚“春季行动”,有力推动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开展。
    近日,记者走入市农科院,采访该院扶贫工作队感人的扶贫攻坚历程。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开拓致富之路
 
      堰塘村是保康县城关镇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高达800米,交通闭塞。2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307户村民,贫困户有217余户。“扶贫工作队入驻后,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拟定‘三养两种一林特’的帮扶思路。”扶贫工作队队长、副院长王文建介绍具体帮扶措施。
      根据人少、地块大的当地特点,支持该村发展养殖业,生态养殖土鸡、黑毛土猪、杂交山羊。市农科院扶贫工作队队员蒋辉胜说,“我们引导村民少喂饲料少喂兽药,进行生态养殖。这里绿壳鸡蛋比较多,所以我们重点发展绿壳蛋鸡养殖,打造堰塘村的小鸡蛋大产业的规模,让科技家喻户晓,每家最少能养50只母鸡,达到全村能年生产60万枚以上鸡蛋的规模。”2016年,市农科院投资5万元为村里购置了3台鸡苗孵化器,建起了鸡苗孵化室和小鸡拖养室,派出畜牧科技干部为驻村工作队员,帮助孵化托养鸡苗。该村在市农科院帮扶下,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养殖业,2017年堰塘村共养殖山鸡6000多只,山羊500多只,发展生猪700多头,农民脱贫致富有了保障。
      根据海拔高的当地特点,靠山吃山,支持该村发展高山马铃薯、露地蔬菜种植。蒋辉胜说,高山蔬菜生长期长、又是自然环境中生长,所以马铃薯口感纯正,韭菜、黄瓜、辣椒等蔬菜口感很好,村民在市场卖出了好价钱。
      结合堰塘村临近保康县城的地理优势,支持该村发展林果特色产业。今年,市农科院利用科研力量、技术优势,根据该村气候、海拔等地理特点,精准定项,投资5万元,引种山东大樱桃、突尼斯软籽石榴。据了解,突尼斯软籽石榴的籽不光可以吃,还有健脾胃、降血脂等好处。农科院的科技实力让人耳目一新,也实实在在给村民开拓了致富之路。
 
      大山情志——“扶志气、扶智力”奏响扶贫新曲
      市委书记李乐成在全市扶贫攻坚2018“春季行动”座谈会上强调,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气、扶智力,增强困难群众创业致富能力。在落实中,市农科院扶贫工作队努力做到攻作风之坚、脱感情之贫、解能力之困,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
      “前进路上排万难,责任当先树榜样”,市农科院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蒋辉胜,一驻就是三年多,远离都市、扎根山区,克服种种困难,落实各项精准扶贫任务。与村民打成一片,利用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发展山鸡、黑毛猪、山羊等生态养殖产业,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有不懂的,我们找市农科院专家帮助。”据了解,村民龚永军2017年养了500只生态土鸡,在小鸡养殖期间出现大量死亡情况,龚永军找到市农科院扶贫工作队,在蒋辉胜的帮助指导下,及时诊断用药,采取隔离防治措施,控制住疫情蔓延,保全80%以上的的鸡苗,收入达15000余元。龚永军在2017年通过养殖生态土鸡、黑毛土猪和高山蔬菜种植,实现总收入5万元以上,主动要求脱贫。
      “扶志气、扶智力”,工作队引导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村里的“土专家”,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他们为该村提供全套的土鸡、土猪、山羊养殖技术,紫色马铃薯繁育技术、山东大樱桃、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技术,有针对性地引导村民选择种养方向——指导年老体弱的村民养殖土鸡,因为土鸡散养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同时,他们指导“壮劳力”饲养土猪、山羊,让体力好的村民获得更高收益。
      自2015年以来,工作队每年开课培训村民3至4次,每次100人左右。柳长友在村里属于贫困户。在工作队队员帮扶和培训下,柳长友饲养了100余只鸡,现在也锻炼成了“土专家”,懂得为鸡苗注射疫苗了。
      “脱贫不脱帮。”市农科院院长冯鹏介绍,三年来,扶贫工作队已帮助该村105户村民脱贫。今年,该院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该村村民全部脱贫。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积极跟踪,巩固扶贫成果,奏响扶贫新曲。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