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粮食生产持续大幅增长探源

时间:2010-03-15    作者:管理员    点击:2696次
    摘要: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襄阳人始终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头。几十年,他们经历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风浪,经历了“谷贱伤农”的痛楚,也经历了“种工厂”对“种粮食”的冲击。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成为全市上下不变的共识。

 

    以占世界7%的耕地,把占世界22%的人口带进全面小康,托起一片活力四射的经济版图。这是当今世界的中国奇迹。

  以占中国0.34%的耕地,创造了全国近1%的粮食产量,在楚山汉水间抹出一片经济亮色。可谓襄阳奇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关系民族安危,牵动世界格局。

  因此,鄂北大地的这一片稻香菽浪,在维系华夏平安、支撑荆楚发展的棋盘上,举足轻重。

  这一份责任,襄阳人有着怎样的掂量?

  数字:襄阳2009年产粮43.325亿公斤,比2003年增长88.8%,比1978年增长158%

  观点: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粮食生产不放松

  稻香浓浓,菽浪滚滚。2009年,襄阳迎来连续第六个大幅增产的丰收年。

  据农业部门统计,该市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3.325亿公斤。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长88.8%,比1978年增长158%。

  这个增长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该市2009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近25亿公斤。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250公斤计算,25亿公斤粮食可解决1000万人的口粮。

  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襄阳人始终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头。几十年,他们经历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风浪,经历了“谷贱伤农”的痛楚,也经历了“种工厂”对“种粮食”的冲击。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成为全市上下不变的共识。

  浓浓的“粮食情结”的内核,是襄阳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粮食安全,国之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市委书记唐良智在全市大会上一再强调:天大地大,不如13亿人吃饭的问题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永远是襄阳人最重要的职责!

  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该市在有限的财力中,每年挤出1亿多元,用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

  粮食丰收,农业发展,也在不经意间托起了襄阳工业化的新平台。鲁花、正大、万宝,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落户和发展,在鄂北大地展露出一幅工农联姻、城乡互动的和谐画卷。

  数字:相比2003年,襄阳市粮食种植面积增加358.94万亩,增幅58.9%

  观点:守住地就是守住粮,多垦地就能多产粮

  1996年早春,襄阳区黄龙镇杨山村的一片荒坡上,响起了轰轰机鸣声。

  经商多年,小有积蓄,村民李功成力排众议,带着150万元资金和几台农机具,毅然驶向一片蛮荒之地。

  冬去春来,荒坡中露出800亩新垦地,麦苗儿扬花吐穗。

  再过6年,李功成开垦的耕地达到3580亩,年产粮食从几十万斤增加到几百万斤,成为闻名全国的襄阳“粮王”。

  粮食长在地上,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襄阳粮食产量年年上升,种植面积是根本保证。

  但土地不可再生,工业化、城镇化,也都要“化”在地上。粮食种植面积怎样保障?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守住760万亩基本农田的红线,同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承包闲置岗地,实施“造地增粮工程”。

  2003年以来,襄阳市粮食种植面积增加358.94万亩,除结构调整向粮食倾斜外,开发闲置土地是增加种粮面积的重要来源。

  守住地就是守住粮,多垦地就能多打粮。李功成就是响应市委号召、垦荒种粮的一个代表。

  近几年,该市还抓住国家开展土地整理的机遇,争取各级各类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投资 5.75亿元,70%以上中低产田实现改造,中高产田面积由300万亩上升到500万亩。

  数字:襄阳市农机总动力达474万千瓦,机械耕整率达90%,机械收获率达75%

  观点: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粮食生产规模化

  记者来到襄阳区古驿镇金王村,遇到开着拖拉机从地里回家的村民李良。

  据李良介绍,他先后买了3台拖拉机和2台收割机,家里还有旋耕机等农业机具。

  为啥要买拖拉机?李良扑哧一笑:干活省劲呗!“就拿种玉米来说,我家15亩地,从耕田、施肥到播种,拖拉机一开,两个小时全部搞定。”他告诉记者,“一台收割机要顶150个壮劳力。”

  农忙时节,他还开着“新疆2A”联合收割机,参加机收队跨区作业,每年都能挣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王杰根说,这几年,农村青壮劳力或者打工走了,或者出门做生意,粮食生产,全靠农机撑着。

  该村484户人家,拖拉机户均1.5台。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襄阳市保障粮食生产的一个大战略。

  襄阳、枣阳、宜城等主要产粮区,土地相对平缓,宜于机械作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实际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力大幅下降,保障粮食生产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到了农业机械的头上。

  同时,机械化作业又推进了粮食种植的规模化。劳动力的相对缺乏和物化劳动成本的增加,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农民选择宜于机械作业的粮食种植模式。

  用机械化牵引规模化,用规模化保障种植面积。一道粮食安全的防线,就这样通过市场配置而顺理成章。

  几年来,襄阳市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保有量、机械耕整率、机械收获率等农机化主要指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

  数字:与1978年相比,襄阳市粮食单产增加 256.5公斤,增幅134%

  观点:稳粮靠政策,增粮靠科技

  2008年6月,襄阳区石桥镇传出一则消息:区农业局在这里随机测产9名农户,面积29.2亩,实收小麦15393公斤,亩均530公斤。

  农户王道生家1.8亩田,实收1060公斤,单产596公斤。

  而据王道生回忆,5年前,他家小麦亩产大都在300公斤左右。

  变化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多年来,襄阳市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市农业局、农科院从良种培育入手,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对比。市农业部门瞄准了小麦良种“郑麦9023”。

  2003年,“郑麦9023”落户襄阳,适宜性、丰产性表现俱佳。

  2005年,全市大面积推广。试种一年,大受农民欢迎。

  如今,“郑麦9023”已占该市播种面积的60%以上,单产比原品种提高25%。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经多年努力,襄阳市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全市还推广测土配方等适用农业新技术16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