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时间:2009-12-03    作者:管理员    点击:2794次
    摘要: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发展循环农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调研。
  科学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鹤壁市立足当地种植业、畜牧业、林木产业和自然资源实际,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种植业循环模式,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进行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深度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循环模式,主要是形成“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复合有机肥—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链和“牧草、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牛羊草食动物—粪便—有机肥—牧草、农作物”闭合循环链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形成“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产业链;林木产业循环模式,打造“造林—采伐—制浆—造纸—销售”和“造林—采伐—木材深加工—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减量化循环模式,采用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生产方法,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
  实践表明,鹤壁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了符合实际、能够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
  合理选择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鹤壁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条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点循环;二是以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线循环。这给了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以自然村为单位,构建农村废弃物利用新型载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农村人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等引起的。过去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一家一户建立沼气池。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的农户无力从事家庭养殖和建沼气池,而且每户修建一座沼气池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不便。由此,可考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全村统一规划,建造村级沼气池,形成“政府补贴、农户集资、废弃物统一排放处理、农户共享”的模式。
  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培植发展循环农业有效载体。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就是以农业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链延伸以及废弃物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建立园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园区建设应以行政村为单位,因为以自然村为单位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园区建设应实行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化投资体制。政府投资应主要用于园区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同时,形成企业市场化运作,农民和农业协会参与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园区建设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应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首先,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技术指导,使其认识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其次,用新技术改进传统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第三,组织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针对发展循环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研发。第四,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体系。推广服务体系要以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为基础,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纽带,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使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及推广有序进行。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法规建设的同时,制定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支持。比如,对企业、社会资金和农户投资园区建设的给予土地征用、租赁、融资等方面优惠,对农户利用太阳能、实行粪便—沼气一体化等加大财政补贴额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支持向农村选派技术人员及培养农村技术人才。
  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县、乡两级政府应成立发展循环农业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解决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关重大问题。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且有较强操作性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发展循环农业考核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发展循环农业的绩效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管理员)